健康

米酵菌酸: 潛伏在食物中的無色無味致命毒素 💀

什麼是米酵菌酸?🤔

米酵菌酸是一種強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,當穀物、椰子、食用菌等食物受到致病型唐扶伯克氏菌污染時,就可能產生這種無色、無味、無臭的毒素。米酵菌酸在22-33°C(71.6-91.4°F)、pH值6.5-8.0中性環境、鹽分含量低於1.5-2%時最容易滋生。溫度低於15°C(59°F)、短期儲存及酸性環境則可有效抑制其生長。🌡️

毒性強勁無解藥 💉

米酵菌酸毒性極為猛烈,主要影響肝臟、腦部和腎臟等重要器官,會引起嘔吐、腹瀉、尿液滯留、腹痛和出汗過多等症狀。由於它無色無味無臭,難以被察覺,而且還能夠耐熱耐壓,即使經過高溫煮熟或高壓加工也無法消除其毒性。只需1毫克的劑量就有可能致命,目前還沒有已知的解毒劑,只能採取支持性治療,致死率高達40%以上。💀

毒理機制解析 🔬

米酵菌酸的毒性在於它能抑制細胞內ADP/ATP轉運酶(又稱粒線體ADP/ATP載體)的活性,阻止粒線體內合成的ATP離開並為細胞提供能量。2019年,研究人員揭示了米酵菌酸與ADP/ATP轉運酶的結合機制,顯示這種毒素會與載體的受體結合,阻擋ATP離開粒線體基質,導致細胞因能量缺乏而失去活性,最終引發多器官衰竭。📚

米酵菌酸產生的高危食材 🥘

米酵菌酸最常發現於以下不當發酵或儲存的食物中:

  • 發酵玉米粉製品
  • 變質澱粉食品
  • 黑木耳/白木耳
  • 糯米糰子
  • 馬鈴薯製品
  • 地瓜製品

米酵菌酸的理想產生環境是22-33°C(71.6-91.4°F)的溫度、pH值6.5-8.0的中性環境、含鹽量低於1.5-2%,以及20-50%濃度的脂肪來源,如甘油、油酸、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、棕櫚酸和椰子油等。這些條件往往出現在不當儲存或發酵的澱粉質食品中。🧫

中毒症狀與病程 🚑

攝入米酵菌酸後0.5至24小時內有潛伏期,嚴重個案會在1至2天內發作。初期症狀包括疲勞、頭暈、嗜睡、嘔吐和腹瀉。隨著毒素攻擊重要器官,會引發急性肝腎衰竭、代謝性酸中毒,甚至腦肌肉及心肌麻痺,最終導致多發性器官衰竭而死亡。💔

不幸的是,目前並沒有針對米酵菌酸中毒的特效解藥,治療僅能提供症狀支持。如果能及時就醫將是至關重要,因為這種毒素在數小時內就可能對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。在嚴重的病例中,患者可能需要加護病房治療,包括機械通氣和透析等。🏥

歷史中毒事件和致命後果 📜

米酵菌酸最早於1895年在印尼被發現,當時它污染了當地一種名為”椰子天貝”的傳統發酵椰子點心。雖然當局禁止了這種點心的銷售,但印尼、中國和莫桑比克等地仍偶有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發生。

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是1988年在印尼發生,有37人死於食用受污染的椰子製品。另一起1975年的事件中,有27人因食用發酵玉米而中毒身亡。米酵菌酸中毒的致死率從30%到100%不等,凸顯了預防和提高認知的重要性。🚨

預防是關鍵 🔑

由於米酵菌酸無色無味且耐熱,預防便成為對抗這種致命毒素的最佳辦法。有關部門建議避免食用長期存放在不當環境中的發酵澱粉質食品。以下是幾項關鍵的預防措施:

  1. 💧 製作發酵食品時常更換水源
  2. ❄️ 避免長期浸泡食材或將其存放在冰箱中
  3. 🧼 保持環境清潔衛生,實踐良好的食品衛生習慣
  4. ⛔ 不食用變質或存放不當的發酵澱粉質食品
  5. 🍽️ 避免生食高危食材
  6. 🌡️ 監控並維持發酵過程中的適當溫度和pH值
  7. 🔍 時刻警惕發酵食品的任何污染或變質跡象

只要提高認知,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,我們就能避免米酵菌酸中毒的危險,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教育公眾關於這種致命毒素的風險,並推廣安全的食品處理措施,將是防止未來中毒事件發生的關鍵一步。🙌

Copyright © 2024 Hea1th.net

0 0 votes
评分
Subscribe
Notify of
guest
0 評論
Oldest
Newest Most Voted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